第37节

  他们见到自家孩子经常眼巴巴地看着别家小孩吃包子,心里突然下定决心:他们也要好好给自家挣个爵位,争取少交赋税,多攒些钱,至少让孩子们一个月能吃上几次包子!
  很多时候,只要人心里有个念想,整个人就会像一簇燃烧起来的火,干什么都格外有劲。
  年后很快迎来春耕,每家每户都干得格外起劲,也都往田里撒放攒了几个月的熟粪。
  他们从来没有这么认真学过什么,更没有这么盼望着秋天快些到来,好让他们看看今年的收成是不是能比去年翻一番!
  等春耕结束,李斯他们负责的全国男丁年龄调查工作也收尾了。
  忙完春耕,朝廷按照记录上来的名册开始点兵点将,按照原定计划大规模征召士兵、兴师东进,一路将往太原方向而去,一路将往南阳方向奔驰。
  在出发前,嬴政捎带上扶苏去主持了誓师大会,亲自给从各郡县集合上来的将士们践行。
  扶苏立在嬴政身边,看着眼前黑压压的人潮因嬴政的出现而欢腾。
  周王朝日渐倾颓,四方诸侯群起,所有人都想要成为天下之主。
  扶苏转头看去,只见嬴政拔出佩剑高高举起。
  剑指东方!
  只要取一首级,就可以封爵一等!
  只要奋勇杀敌不落人后,子子孙孙受用无穷!
  朝阳东升,金色的阳光洒落大地。
  两路秦师齐齐举起武器高喝三声,在将领们的带领下宛如两柄重剑般向东方挺进。
  作者有话要说:
  扶小苏:我什么都没干,乖巧.jpg
  嬴政:多找几个老师,让他没空搞事
  扶小苏:老师?(搓手手
  第35章 应召
  大军开拔之后,咸阳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冷清,出了城地里田间仍有人忙活,进了城依然有行商脚夫走街过巷,好不热闹。
  军中的消息扶苏是不晓得的,只知道嬴政这次想拿下的是赵、韩两国。
  战事并不是扶苏格外擅长的领域,哪怕知道一些未来的走势也不敢贸然插手战局,怕自己的掺和反而影响了嬴政的统一大计。
  前世扶苏不曾和嬴政一起参与誓师,并不知道当时这两路大军的目的地是不是太原和南阳,只记得嬴政先拿下的确实是韩、赵两国,再算算,擒下韩王也不过是明年的事。
  扶苏感觉自己重活一世对战局的影响不会太大,也没让人多打听,专心跟着族庶长捣腾起国子学的事。
  李斯那边陆陆续续统计到一批各个搞文化专业的优秀人才,有研究了大半辈子《诗》、《书》的,有研究了大半辈子《羊子》、《黄公》的,还有研究了大半辈子占梦之学的等等。
  李斯让这些博士分别写了文章,按照嬴政的意思叫人拿去给扶苏看。
  听到嬴政这口谕时,李斯其实在心里犯嘀咕:这是在给儿子找老师吗?谁家找老师是让儿子看对方的文章,儿子看得上就入选,看不上就黜落?
  嘀咕归嘀咕,李斯也没反对。
  整个秦国里头最尊贵的就是这父子俩,嬴政都发话了,他反对也不过是自讨没趣而已,又不是自己的文章被学生挑剔,何必替别人操心!
  国子学的老师让扶苏来考核,也说明了嬴政对这个儿子的信任与期望。
  想想看,照扶苏的说法,国子学这地方将会是大秦未来的人才培养基地。
  人才培养出来,你总是要用的吧?你要用他们,就得给他们官当,给他们分点权。
  长此以往,朝中会有越来越多国子学出来的人。
  兴许正是因为国子学的重要性,嬴政才会大手一挥,要召集一百位博士到国子学授学。
  如果国子学长期只有几个老师,那国子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很有可能成为某位老师的党羽,很容易出现当初吕不韦那种坐拥门客三千、把持整个朝堂的局面。
  所以,不止第一批国子博士会有一百位,将来国子学的博士同样不会少。
  而且他们必然派系繁杂且流动性极大,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
  嬴政信不过这些博士,却放心让扶苏来筛选博士人选,表明嬴政信任这个儿子,并且没有把他当真正的小孩看。
  李斯第一时间把所有文稿整理好让人交给扶苏。
  扶苏这段时间大多在宫中给将闾他们启蒙。
  小孩子只要肯学,就没有几个是笨的,经过将近两个季度的学习,几乎所有小不点都学会了大部分常用字,年纪稍长些的更是能写字了。
  扶苏按照他们的天赋和兴趣,大致给他们规划了一下以后的方向,身为老秦人的血脉,这些小萝卜里头大部分对加入献玉的练武小分队比较感兴趣,只有包括将闾在内的聊聊几个小不点有兴趣学文科,至于对音律和作画比较感兴趣的特长生类型,那就更少了,只有孤零零的一两个。
  小孩子严重偏科,扶苏也不觉得有什么,练武有练武的路子,习文有习文的路子,便是想学别的也不是不行,反正父皇又不是养不起。
  扶苏通过这两个季度与小不点本人以及小不点母亲们沟通过后,大致给他们规划好了进国子学以后的基本课程,只等着国子学那边正式开学。
  最近扶苏也不时去和嬴政一起用膳,嬴政让他挑博士的事也是在吃饭时提到的,所以他收到李斯让人送来的文稿后也不意外。
  扶苏让小不点们自由活动几天,自己腾出空来读博士们的文稿,遇到觉得特别好的便挑出来准备亲自见一见对方。
  扶苏自认算是博学广记的人,回来之后更是把宫中能找到的书都读了个遍,却还是在这些准博士递上来的文章里头看到许多新鲜东西,每日都看得津津有味。
  怪不得当年吕不韦会让自己的门客三千把自己的所见所学都写下来,编纂成一本大部头《吕氏春秋》,这样做确实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
  至于这些人所说的“天下事”真不真实、该不该信,就得自己去辨别了。
  扶苏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赶早把这些人全拉进国子学,哄着他们天天写文章。
  首先,你要讲学,教材总得编上一本吧?
  好了,教材你都编过了,资历这么老了,试试著书立说也不过分吧?
  接着,你都著书立说了,逢年过节或者遇到什么值得纪念的事,你总得写首小诗、写篇小文纪念一下吧?
  你已经成博士了,是不是该回忆回忆自己家乡,描述描述当地风土人情,让家乡因为你出人头地了而出个小名?你搞学问这么多年,一起读书、一起吹牛的朋友也该挺多,难道不该和他们相互吹捧一下,帮朋友也扬扬名,大家携手共奔富裕路?
  所以,只这么一篇文章怎么够?
  这远远还没有掏空这些准博士的底子,得让他们养成坚持产出的好习惯!
  思及此,扶苏干劲十足,继续认认真真地给准博士们的文章把关。
  应召而来的准博士们目前正聚集在咸阳等候嬴政接见,他们心中都有些忐忑,有些是担心自己没能浑水摸鱼蒙混过关,有些是担心自己的观点和嬴政不一样而没被选上,只有少数人自信满满地觉得自己一定会入选,每天呼朋唤友地出去游玩。
  他们都不晓得他们那篇按照征召令呈上去的文章没有交到嬴政手上,反而落到了一个七岁小儿手中,而且这七岁小儿正磨刀霍霍地思考着怎么把他们栓国子学里产出新文章……
  作者有话要说:
  扶小苏:先生们当真惊才绝艳!
  扶小苏:该关起来让他们写书。
  第36章 不同
  扶苏看完稿子,心里对这批博士的水平有了大致的了解。
  虽说以文章看人可能比较片面,不过随文章附带着的还有本人资料和举荐人资料,看看举荐人是什么水平,判断起来也差不离了。
  要知道举荐不是随随便便举荐的,一般要负连带责任,若是你举荐的人作奸犯科,你即便不是同罪论处也得在大王心里留下个识人不明的坏印象,所以即便是亲朋好友,如果对方不太靠谱也没人敢冒险把他推荐上来。
  这批人选虽说学识不一定特别好,但长相、谈吐、品德应该都在及格线以上,即便不开专业课,给学生启蒙完全没问题。
  反正,扶苏觉得来都来了,当然全都不用走了,大不了把他们安排去学宫锻炼锻炼。
  扶苏心里这么想着,行动也很直接,麻溜地带着自己觉得特别好的文章去见嬴政,说自己特别欣赏这几位博士。
  春耕已经结束了,大军又才出发不久,嬴政最近难得清闲,听扶苏这么说也来了兴致,拿过那几篇文章瞅了瞅,发现观点确实挺独到,不过比之李斯韩非他们还是差了一些。
  嬴政毫不留情地评价道:“也就一般般。”
  扶苏坚持己见:“我觉得挺好了。”
  嬴政斜睨他一眼,说道:“那你是准备留下这几个人?”
  扶苏老实回答:“父王,我想留下所有人。”
  他把自己的想法直接明了地告诉嬴政:有些明显在浑水摸鱼的好歹应该识字,分流去学宫那边教教孩子挺不错;还有一些有点水平但还欠些火候的可以留在国子学,毕竟国子学一开始招收的生员水平不一,需要先进行分阶段的基础教育,他们完全可以胜任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工作;至于那些水平不错的,当然是他们开与自己所学相关的专业课。
  国子学正式开学的第一季度,将会安排所有生员接受基础教育,统一学习结束以后,通过季度考核的生员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没通过的继续学、反复学,学到通过考核为止。
  毕竟,即使你一心上阵杀敌,也不能连朝廷发去的诏令都看不懂吧?所以无论以后从文还是从武,基础教育都是要过关的!
  这个季度,既是对学生进行分流,也是对博士进行分流。
  要是在这个季度内,博士们能整理出自己所学内容的对应教材,那他们下一季度就可以正式开展专业课教学;没能整理出对应教材的人,既然连教材都没有,那当然是继续教基础课,直到拿出像样的教材为止!
  至于基础课程所学的教材,云阳学宫那边经过一年的摸索和实践,已经把识字、练字、算术等等基础课程的教材弄出来了。
  博士名单确认下来之后可以让他们先去云阳县那边进行短期培训,并按照培训考核结果安排临时的教学科目。
  嬴政耐心地听完扶苏阐述完他对博士和生员们的安排,不由沉默下来。
  怎么感觉这些博士们比学生还累?
  学生们还没学习,博士们要先学习。
  学生们还没考试,博士们要先考试。
  临时抱佛脚培训完基础课程,博士们马上要对一群熊孩子开展基础教学工作,同时还得自己着手编写专业课教材。
  要是三个月内编写不出专业课教材,他们还得继续和熊孩子耗着,反反复复教授基础课程?
  不过,征召这批博士进国子学不就是让他们一展所长的吗?
  辛苦点就辛苦点吧,反正干活的又不是自己。
  嬴政点头赞同道:“行,你和族庶长商量个章程出来。”
  父子俩经过一番亲切友好的交谈,一起决定好了国子学博士们的未来命运。
  扶苏又和嬴政提起另一件事。
  经过好几个月的努力填充,国子学藏书阁的书已经逐渐丰富起来,种类很多,数量巨大,大部分都是用竹纸重新抄录、整理成册的。
  纸多了,木头多了,很容易燃烧,不如让人把书抄一份到云阳县那边的学宫存档,并且允许学宫生员自由借阅和抄录。
  lt;/divgt;
  lt;/divgt;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